美国向来不缺乏针对特定对手的新型作战概念。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随着美国国防战略将重心回归大国竞争,美国一系列针对中俄的军事战略应运而生。“马赛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愈演愈烈,围绕美军新式前沿作战理论“马赛克战”的讨论热度再次增加。
欲恢复军事竞争力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担心全球力量的平衡问题。但是,单极体系是短暂的。曾在特朗普政府中担任国防部长的詹姆斯·马蒂斯的话比较直接:“美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大国竞争再次成为现实。大国竞争,而不是恐怖主义,现在是美国的主要关注点。在世界战略大三角的形态下,肯定会存在安全困境,甚至是武力冲突。美国将别无选择。”
在美国看来,“大国竞争者”的科技水平正与美国日益接近,而且在新型的一体化防空、机动式导弹系统、远程武器、核能力、反卫星系统,以及隐蔽手段方面突飞猛进。美军原先的一些装备在对抗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堪忧。以空军装备为例,比如“捕食者”无人机,甚至曾被也门胡塞武装击落,更难以在先进防空系统密布的环境下有效作战。不断推迟交付的KC-46加油机,很可能成为对手首先攻击的目标。因此美国需要另辟蹊径,发展新的战法,试图扩大军事优势,夯实霸权基础。在此背景下,“马赛克”战诞生了。
2018年9月5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战略技术办公室主任蒂莫西·格雷森首次提出“马赛克战”概念。一年后,美国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受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委托,正式发布报告《“马赛克战”:恢复美国的军事竞争力》,标志着这个面向未来大国间高端战争的新军事理论初步成形。
格雷森将现代作战体系比作由一块块小木头构成的拼图玩具,如果某一块“小木头”丢了,图板就不完整了。相比而言,“马赛克”上存在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小色块,“如果损失一个或几个小色块,根本无伤大雅”。
低成本分布式管理
“马赛克战”概念的中心思想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使分散部署的有人和无人单位可以利用自适应性和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延迟或阻止对手实现目标,同时破坏对手作战体系的重心。
这种方法不同于二战期间盟军采用的基于损耗的策略,也不同于冷战后美军在科索沃、伊拉克和利比亚冲突中采用的策略。虽然“马赛克战”也利用损耗作为给敌人制造困境的一部分,但实现目标的主要机理是阻止、延迟或破坏对手的行动,而不是削弱对手的军事实力。
作为一个目的在于霸权护持的军事概念,“马赛克战”对于美军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首先是有助于缓解美国在大国竞争中面临的财政困境。2010年,美国丢掉了1894年以来保持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头衔。制造业空心化使美国军火造价一路飙升,加剧了财政困境。与具有先进技术和强大火力的对手较量时,每一架隐身飞机或大型战舰的损失,对美国来说都是打击。而“马赛克”战的主战装备是各种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等无人装备,比起F-22战机以及DDG-1000驱逐舰等昂贵脆弱的装备,这些武器造价低廉且保有量大,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美国面临的财政困境。
其次是具有不对称优势。根据构想,“马赛克战”是利用相对较低的成本、低复杂传感器、多域指挥与控制节点、有人/无人系统等,根据战场情况和作战需求,以自协调、自适应的方式,快速构建作战体系;若该体系被部分摧毁,可自动响应、动态重组,仍能满足作战需求。
相比传统作战体系,“马赛克战”在灵活性、适应性、稳健性和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对称优势,俗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即充分运用己方的作战力量,选择优势手段,如游击战对正规战、空中对海上作战等,形成一种明显不同于对方的作战结构,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马赛克战”的本质就是突出己方优势,攻击敌方软肋,从而夺取战场的综合制权。
最后,“马赛克战”更适应未来战场环境。当前“从发现到摧毁”的“杀伤链”,由情报、侦察、监视、计算、通信、指挥、控制、杀伤构成作战链条,任何一个环节被摧毁或失效,都会导致整个作战链条失效。当前美军的作战体系配置相对固定,研发周期长、优化空间小且任务适应性与可扩展性差,互操作性不好。“马赛克战”基于分布式态势感知,借助智能化辅助决策工具,以分布式作战管理取代集中式指挥控制。这种分布式作战管理模式的感知更细、响应更快、决策更准,更适合快节奏的作战条件。
然而,“马赛克战”远非完美。作为一个军事概念,它存在很大的缺陷。第一,“马赛克战”对于网络系统过度依赖。根据“马赛克战”理论,只有依托先进的网络化智能化系统,众多分散部署的作战要素才能生成一条条迅捷、精准而强大的“杀伤链”。反之,指挥通信网络一旦发生问题,各种散布的作战要素就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
第二,无人装备现今的技术水准并不能满足美军的需要。按照“马赛克战”理论,那些集成化程度高、费用高昂的多功能高价值平台(如航空母舰、F-35、F-22战机),未来将逐步替换为体积更小、具备特定功能的武器平台,如具备监视、侦察或打击功能的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无人战车等。由于成本更低、技术不太复杂、对集成度要求不高,这些无人化自主平台不仅可以大量“复制”,吸收新技术也更加快捷。但是现如今的无人装备,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可靠性都不能完全满足作战的需要,“马赛克战”的要求与部队现有装备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能力需求缺口较大,因此该作战概念起码在未来几年内不能形成可靠的战斗力。
此外,无人装备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人工智能武器的出现将导致大量的法律和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一旦集中爆发,将挑战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的基础,这对美国决策层来说,是一个比输掉局部战争更严重的战略问题。
暴露美国战略迷茫
展望未来,美军的“马赛克战”理论可能会不断发展演进。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将起核心作用。据军事专家杜燕波介绍,按照“马赛克战”概念,在未来大国战争严苛的战场条件下,通过人的指挥与机器控制系统(内核为AI技术)相结合,可以将无数“马赛克”组件快速、高效地生成一条条“杀伤链”,对敌产生压倒性优势。也就是说,尽管当前AI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无人机、机器人等平台级武器装备,但是AI技术对战争力最大的提升点不在平台,而在指挥控制系统。在“马赛克战”概念框架下,智能化指控系统是驱动作战行动的“心脏”,而大量分布式作战部队只是“爪牙”。
其次,美军的装备规模可能膨胀,特别是无人装备。“马赛克战”的目标是打赢大国竞争中的战争,把以往打不起的消耗战通过增加无人机、无人车辆、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等无人装备变得在经济上能够负担。这必然带来美军在武器平台等装备数量方面的膨胀,特别是无人装备数量的急剧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美国的潜在对手而言,要想破解“马赛克战”并非难事。一旦加强网络战和电子战能力,该战法赖以存在的“杀伤链”将难以完整。同时,再对美军的高价值平台进行火力覆盖,战场态势将会迫使美军决策层避免头脑发热。因此,基于自身的缺陷,“马赛克战”恐怕难以满足美国霸权护持的需要。
“马赛克战”等新型作战概念的不断出台,显示出美国战略决策层的黩武本色,更暴露了美国的战略迷茫。事实上,这些概念始终解决不了一个大问题——美国日益攀升的霸权护持成本与相对衰落的国力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不可调和。
文/杨震(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