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赛克网 - 马赛克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企业动态 | 行业分析 | 国际动态 | 产品动态 | 马赛克城 | 企业管理 | 企业营销 | 技术服务 | 装饰天地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分析 > 景德镇陶瓷发展剪影
3.biz | 商业搜索

景德镇陶瓷发展剪影

信息来源:mooaoo.com   时间: 2012-02-24  浏览次数:583

    提起景德镇,就难免令人想起一系列的相关词语或称号:china、瓷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高岭土、青花瓷……景德镇集历代名窑之大成,聚各地良工之精华,含海纳百川之气魄,成独树一帜之风格,以精湛的制瓷工艺缔造了瓷业的辉煌,登上瓷国的顶峰,成为海内外一致认同的瓷都。
    然而,曾经繁荣辉煌的景德镇陶瓷,在上世纪后期却经历了种种变迁和阵痛,跌入低谷,令人扼腕。
    追溯到上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与“大锅饭”机制的弊端,加上当时的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使得景德镇的陶瓷企业再也无法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发展举步维艰、濒临破产。新世纪初,一阵“学绵阳”的改制风潮更是席卷瓷都,此起彼落“庆祝”改制的鞭炮,将一个个陶瓷大厂“炸”得七零八落,作为景德镇陶瓷支柱和象征公有制的十大瓷厂和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瓷厂——华风瓷厂,顷刻化成了成百上千个私有化的小作坊。巨人成了绵羊。当时景德镇民间曾有“十万陶瓷产业工人一夜之间全部下岗”之说,尽管有些夸张,但由此也可管窥景德镇陶瓷当时的境况是何等的堪忧。那时的鞭炮声,带给人们的不是欢快的感受,而是失落、惆怅、迷茫、悲观和苦痛。转换机制、化整为零,虽然催生出了一只只初具活力的“小老虎”,但还是给按照计划经济惯性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阵痛。与此同时,维护都市生态的环保压力,也对遍布城区的高能耗、高污染陶企下达了“驱逐令”,陶瓷企业退城下乡已是大势所趋。
    就在景德镇陶瓷遭遇双重打击的时候,外地尤其是南方陶瓷产区却飞速发展,产生的巨大磁场突破了景德镇的相对封闭,景德镇陶瓷市场和人才大量流失,使原来就已内外交困的景德镇陶瓷元气大伤。景德镇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对其霸主地位的觊觎和动摇,开始忍受着外界和新雄们的嘲讽与示威,承受着寂寞的无奈与苦楚,默默接受着历史辉煌与当今落寞的巨大落差。景德镇,被人们怀疑,被人们叹息……
    不知是应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冬去春来,峰回路转,就在世间和业界激烈争论“瓷都”究竟该名归何属的时候,景德镇已悄然开始了“复辟”的卧薪尝胆。经过了一时低谷、一通阵痛和一路震荡颠簸的转型轮回,景德镇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重新雄起在中国陶瓷业界前列。公开信息显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落的冲击,景德镇陶瓷仍逆势而上。2010年陶瓷工业总产值实现160个亿,同比增长约60%。2011年该市陶瓷工业产值达192.6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产值的19.3%;有25家陶瓷企业工业产值超亿元。2011年,全国300个最具综合价值量地理标志名单公布,景德镇瓷器排名第六,位居轻工产品类第三名。
    近十年来,景德镇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景德镇从低谷攀回雄峰的征途也是千难万险的,时事的变迁及种种的经验教训,让景德镇重新审视了自己、认识了市场,看清了自身的优势,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不断放下架子,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不再只是把“瓷都”当做一种祖宗的遗产和炫耀的资本,而是发扬光大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崇高使命与历史责任。也正是在这种内审与环视中,景德镇重新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开始走上复兴之路。如今,景德镇在其陶瓷教育体系、研究体系、门类品种、产业化水平、技术设备、制瓷工艺,装饰手法、档次质量、品牌知名度诸方面都有了更加突出的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日益上升,社会关注度和文化舆论氛围更加浓厚。每年一度的“瓷博会”也已成为景德镇会盟各产瓷区的盛典。景德镇“千年瓷都,当代瓷都”的根基更加扎实。
    传承千年 振兴瓷艺
    “千年瓷都”是历史遗留给景德镇的无价瑰宝,也是景德镇千年历程的璀璨见证。在景德镇走向制瓷巅峰的过程中,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声名远扬,一直主宰着瓷艺的审美标准。如今,继承和发展景德镇的传统制瓷技艺,已经成为弘扬瓷都人文精华的职责所在。值得欣慰的是,即使在景德镇陶瓷整体跌入低谷的时候,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光芒也仍在熠熠生辉。
    景德镇已启动建立的5A级旅游区——古窑民俗博览区一角
    发展艺术瓷 根深叶茂
    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拥有深厚的根基。远的不说,近代的“珠山八友”开一代新风,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带来深远的影响。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综合类大学设立于景德镇,更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的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而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传统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也催生了大量的草根陶瓷艺人,有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家族相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今,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队伍恢宏,据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冯林华教授主编的《陶瓷博览》,其中的景德镇当代艺术家就统计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7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73人,还有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同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研究力量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分别设有部级、省级、市级的陶瓷研究所,大型的画院、研究院也有数家,而且在大街小巷,随处遍布形态各异的××工作室,整个瓷都形成了具有极强活力的陶瓷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优良生态。
    陶瓷艺术人才的巨大优势,保持了景德镇艺术陶瓷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繁荣和发展文化战略的实施,景德镇政府加大了以陶瓷艺术为主的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艺术陶瓷更是如鱼得水、扶摇直上。在政府引导和众多大师的运筹和领衔下,如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早已如日中天:陶艺杰作层出不穷、数不胜数;陶瓷店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交易收藏欣欣向荣、价攀量升;创意收入突飞猛进、连越龙门。2010年国庆节前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在北京以1300万元(含税)人民币成交,再次刷新景德镇单件艺术陶瓷成交价记录,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千万元时代。近些年来,从世界各地不断飞来捷报——景德镇在各种陶瓷类大赛、陶瓷类展示中摘金夺银、披花戴彩,赚足了世人的眼球与称羡。
    作为艺术活力最强的创新和制作主体,民营和个体艺术陶瓷企业担当起主力军的作用,它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成为当地乃至国内外叫得响的名企。如以黄云鹏大师作品为主的景德镇佳洋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余望龙大师创立的景德镇望龙陶瓷有限公司、景东陶瓷集团有限公司等等创作的工艺品已经享誉海内外,大受追捧。2011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中的陈设艺术瓷完成工业产值63.75亿元,占陶瓷总产值的33.1%。近期,景德镇釉下五彩陶瓷艺术研究所又研制成功了富有高难度的国画风格的“釉下汾水七彩”艺术瓷,彻底改变了景德镇陶瓷釉下绘画色彩不完全丰富的面貌,从而使景德镇陶瓷在釉下艺术方面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
    艺化日用瓷 风生水起
    从史籍记载及沿海沉船打捞中都能发现,景德镇的日用陶瓷不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具有极高的品质和影响力,即使在市场经济萌动前夕,也仍然位居国内各产瓷区的前列。然而,不得不承认,进入市场经济后,日用陶瓷却成了景德镇的硬伤和隐痛。不上规模、作坊式生产、设备落后、人力为主、管理无序等都让景德镇日用瓷的发展阴霾重重、举步维艰。而此时北有唐山紧逼,南有潮州超越,近有醴陵争位,景德镇日用瓷昔日的龙头老大已风光不再。面对昨日的辉煌和如今的落寞,景德镇的日用瓷向何处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一位研究员说过:“景德镇日用瓷要发展,就要创新,创新就是如何让日用瓷艺术化。”此话可谓是一语中的,也代表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观点。景德镇终于明智地摆脱了艺术陶瓷一枝独秀、孤芳自赏的自珍心态,开始将目光放在艺术与实用的联姻上面。
    经过数年的探索前行,日用瓷艺术化已经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同,并且已在产品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生动的体现。现在景德镇已经形成数家颇有名望的日用瓷艺术化路线的企业,其中以民营陶企居多,如隆祥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博大精工艺术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市古镇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大多数走高档日用瓷路线,将工艺与日用结合,形成自身特色,走出差异化路线。而具有相当实力的国企也不甘示弱,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景德镇市为民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陶瓷窑具厂等五家技改项目联合组成的景德镇市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其“红叶”牌日用瓷就以其瓷质细腻、釉面萤亮、花色新颖别致主打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国礼、国宴、外交高档用瓷市场。在2010景德镇陶瓷餐具创新设计大赛上,该公司设计制作的新产品多头餐具《莺鸣燕语》、《流金岁月》、《大唐》分别荣获金、银、铜奖。在有全国各地443套/件作品参赛的全国青花玲珑及青花日用瓷创新设计大赛上,该公司参赛作品《忆汉》、《向阳》、《风吹牡丹》又分别喜获金、银、铜奖。在日用瓷艺术化过程中,创意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如今,德镇环球陶瓷公司的“景德烧”高档创意陶瓷酒瓶系列产品供不应求,走俏全国,成为众多高档酒类的首选包装。
    作为应用中最广泛的陶瓷产品之一,日用瓷相对污染小、耗能少,是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不管是怀旧也好,绿色发展也好,瓷都人都已形成共识:要振兴景德镇陶瓷,发展日用瓷是必由之路。2011年,日用陶瓷完成工业产值54.12亿元,占陶瓷总产值的28.1%。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景德镇的觉醒和对陶瓷产业的重新定位,以及将原先所具有的艺术优势与日用瓷的更多渗透,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的顺利进展,景德镇日用瓷的发展一定会不负众望,再占鳌头将不再是瓷都人埋藏心底的奢望。而一旦日用瓷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定会给景德镇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景德镇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贡献。“瓷都”的金字招牌也将具有更加实在的份量。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文明的新世纪,也开创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新纪元。景德镇陶瓷历经国退民进、结构调整、退城进乡等阵痛挣扎,终于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确立了新的坐标,脱茧新生,开始了新的开拓创新。
    产业园区化 高歌猛进
    在经历过国企改制、退城下乡的阵痛之后,瓷都人开始思索并找到了一条能够重新聚集陶瓷生产力优势的道路,于是,陶瓷工业园区建设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994年,在景德镇市西城区,江西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了。它是江西省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成为承载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主战场。进入新世纪后,有些从城区撤退的陶企开始陆续迁往高新区,并由新都民营陶瓷园做先锋,逐渐形成了多个陶瓷生产聚集区,从此,景德镇陶瓷生产开始了退城进园的战略转折和蓄势跨越。环球陶瓷、鹏飞建陶、古镇陶瓷等都是高新区的成员。如今,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升格成为国家级的开发区,这为位列其中的陶瓷产业带来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就在景德镇高新区蓬勃发展的同时,2004年,景德镇又在景北的浮梁建立了陶瓷工业园区。该园区先后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科技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产业化基地、省级开发区、国家火炬计划景德镇陶瓷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省特色产业重点扶持项目、江西省陶瓷产业基地。龙年刚过,就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传来消息,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又成为全国目前唯一一家“国字号”的经国家工信部审批批准的陶瓷产业基地。
    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十分重视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始终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着力引进知名陶瓷品牌项目,积极打造高附加值陶瓷产品。据悉,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企业103家,其中有正宇奈米等高科技陶瓷企业25家,特地等精品建卫陶瓷企业8家,法蓝瓷等高档日用瓷、陈设艺术瓷及陶瓷相关配套企业70家。园区投产企业达60多家,高技术陶瓷生产线累计投产20条、在建7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投产19条、在建4条;高档日用瓷、陈设艺术瓷生产线投产31条、在建17条。2011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完成利税总额近10亿元。园区跨入全省二类园区行列。现有一大批优势品牌项目正在入园抓紧建设,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高新特陶瓷 方兴未艾
    如果说工业园区的建设拓展和优化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空间,那么,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建设,则大大提升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高度和水平。
    2004年以来,景德镇围绕“一个平台、四个基地”加快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建设。仅在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已积聚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117家,形成以陶瓷新材料为主导、包括传统陶瓷创新的特色产业群,成为全国陶瓷行业创新基地和江西省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对陶瓷科技的日益器重和园区、基地的蓬勃建设,推动了陶瓷科技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新陶瓷技术成果转化初见成效,高新陶瓷技术和产品开始自成体系,为高新特陶瓷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据统计,仅2010年景德镇高技术陶瓷企业户数同比增长9.52%,高技术陶瓷产值同比增长48.07%。
    据原景德镇特种陶瓷研究所所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理事陈大博教授介绍:景德镇现在要做的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扬新型陶瓷文化。高技术陶瓷作为现代陶瓷已经渗透进入了国防、家用、农业、工业等等行业,是景德镇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十一原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五”的努力,景德镇通过自身的区域优势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能源优势、人才优势,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景德镇本土高新陶瓷技术和产品已自成体系。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国家日用和建筑陶瓷工程中心,促进了60多项非金属新材料技术和5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景德镇的高技术陶瓷产品已经扩展到纳米陶瓷、陶瓷粉体、防弹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远红外陶瓷,产品架构、品种齐全,技术陶瓷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园区已有多家高技术陶瓷公司崭露头角,如发展压电陶瓷产品的同惠电子有限公司、研制氧化锆陶瓷刀的新纪元精密陶瓷有限公司、光伏产业江西景德半导体新材料公司、江西威富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建筑卫生瓷 东山再起
    景德镇的建筑陶瓷曾经一度是国内陶瓷行业翘楚。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景德镇“三角牌”等若干品牌建筑用瓷曾独占鳌头、声名远扬,成为引领各地建筑陶瓷风向标,但进入九十年代后,终因体制弊端及企业经营不善而相继销声匿迹,不得不将建筑陶瓷市场拱手让出。同时,刚刚形成生产规模的瓷都洁具厂也因产品不敌南方而几近夭折。十多年来景德镇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几成空白。
    然而,曾经几乎“全军覆没”的景德镇建筑卫生陶瓷,如今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新世纪初,当南方建卫陶瓷大举北上的时候,已有本土景德镇鹏飞建陶有限责任公司进军建陶,其生产的“景赐坊”系列瓷砖成为中部地区建陶行业唯一国家免检产品的消息,让瓷都人重新找回了自信,也让观望者刮目相看。其后,金意陶、特地、乐华、莱特等相继入驻景德镇,为景德镇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即使在2011年全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面临严冬时,景德镇却依托自身的地理、人文优势、周到精细的服务、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良好的企业信誉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寒冬中保持了发展。当年,建筑卫生瓷完成工业产值46.99亿元,占陶瓷总产值的24.4%。景德镇金意陶已经开始筹备二期工程,乐华去年年末还在加班加点的赶任务,这些现象,似乎都显示出景德镇建筑陶瓷在这个冬季并不感到寒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容乐观的建陶行业大背景下,景德镇的建筑陶瓷仍有望把握时机、逆流而上、重返业界的强者地位。
    转变思路 登高行远
    景德镇作为具有千年制瓷辉煌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拥有太多的自豪与骄傲的同时,也被厚重的积淀所桎梏,以至于呈现出保守与惰性。因此,景德镇要想做世代的瓷都、时代的瓷都,就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行业、把握未来,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引领景德镇走向新的辉煌。
    擦亮瓷都牌 成绩斐然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直到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景德镇”的商标几乎是无偿公用的,不论何人生产的何种瓷器,似乎都可随意打上“景德镇”的商标底款。因此,打着“景德镇”商标底款的瓷器可谓良莠不齐,甚至鱼目混珠。另外,景德镇自认为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瓷似乎也就自然成为世人公认的上等尚品了。所以,景德镇根本就没有品牌意识,更谈不上品牌的建设、管理与保护了。然而,无情的现实却给了景德镇人以深刻的教训。上世纪的90年代,在广州的知名大商场里,陈列的还多是来自日本、台湾的高档瓷器,几乎看不到景德镇瓷器的踪影。而90年代后期开始的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系列境内外无序展销,更把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名声“砸”得一落千丈。地摊的地位、破碎的瓷片、如潮的指责,令景德镇重新正视品牌和信誉的重要性,陶瓷品牌意识开始得到加强。“转变陶瓷经济增长方式,品牌发展是必经之路”成为瓷都政企上下的共识。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景德镇陶瓷品牌建设成果丰厚、成绩斐然,瓷都品牌又重新获得了世人的认同。
    自2004年起,每年10月,由原“景德镇陶瓷节”转型升级而来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都会让世界聚焦瓷都,感受瓷都的千古瓷韵和新的风貌。八年来,以“博览世界陶瓷精品,弘扬千年瓷都文明”为主题的“瓷博会”,参展企业涵盖了中国各主要产瓷区和世界各主要产瓷国的知名陶瓷企业,展会已经成为全球标杆性的陶瓷盛会,成为我国陶瓷行业国际化、专业化的会展品牌与名片,同时也成为展示和推介景德镇陶瓷品牌荟萃的万花筒与大舞台。
    “瓷博会”只是景德镇打造陶瓷品牌的缩影之一。穿越“瓷博会”这扇窗口,我们可以看到景德镇政府推进陶瓷品牌战略的诸多努力: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引导和投入,带动全社会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陶瓷知识产权的保护,为陶瓷品牌建设撑起“保护伞”;加大对陶瓷品牌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建立完善陶瓷标准化体系,积极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及制标工作;加强陶瓷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对非法侵犯陶瓷品牌权益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维护景德镇陶瓷声誉;以商标为突破口,确立了“大力推进注册商标,认真抓好知名商标,重点突破驰名商标,梯次培育著名商标,系列注册传统名瓷商标”的品牌发展思路,对“景德镇”商标实行动态管理,有效防范了缺乏自律的企业行为对景德镇牌誉的玷污和损毁。政府大力扶持新创品牌企业,着力发展优秀的陶瓷企业成为品牌企业,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表彰和奖励。
    作为陶瓷品牌的创造主体,许多陶瓷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自主积极性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被激活,并注重通过产品和宣传着力打造各自的品牌。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有大企业,在打造“红叶”名牌的基础上,大力推介“国瓷红叶”,学会了主动从市场寻觅好商机、寻求大发展。博大陶瓷有限公司“精誉”牌商标继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殊荣后,还获得上海世博会陶瓷界唯一金奖——“世博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网络馆千年金奖”,为瓷都赢得了荣誉。
    政府的主导与企业的追求达成高度的一致,景德镇陶瓷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佳绩。截至目前,全市陶瓷行业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两个中国名牌,23个江西著名商标,28个市知名商标,260个陶瓷注册商标,已初步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信誉良好的金字塔形品牌梯队。品牌陶瓷经济总量达到50.8亿元。品牌创建在规范陶瓷行业发展,助力陶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瓷都知名度的同时,更促进了全市陶瓷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光大瓷文化 更添魅力
    在景德镇,听到最多的恐怕就是“陶瓷文化”了。然而,就是这个经常含在嘴里的话,却曾一度差点给含“化”了——不但没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究竟什么是“陶瓷文化”,而且在陶瓷文化方面少有新的建树:老城区诸多记录和见证瓷都的历史遗存给弄得面目全非,从老祖宗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制瓷技艺也被现代工艺取而代之,千年陶瓷古镇的个性行将与时俱“尽”。
    值得庆幸的是,当瓷都人渴望迅速发财致富,在追逐GDP而倍感枯燥无力的时候,终于发现失去自己个性的同质化是很危险的,于是便又祭起文化这面大旗来,要用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来激活当今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活力。于是乎,喊了多年的“陶瓷文化”真的开始大而化之、广而化之、化而实之起来。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遗产可谓是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古作坊、古窑址、古瓷土遗址、古民窑、古“瓷校”、古会馆、古制瓷工艺及其相关产业遗存等,都是陶瓷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开始文化觉醒的景德镇一手抓项目合作、一手抓规划设计,首先加强了对这些珍贵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御窑厂遗址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人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古窑民俗博览区计划逐年复烧景德镇历代的典型瓷窑,于2009至2011年已成功地进行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的复烧,今年还将计划在瓷博会期间复烧宋代龙窑。今年1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颁牌仪式”在文化部隆重举行。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和古窑瓷厂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而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企业和单位殊荣。目前,该市国家、省、市三级名录体系已初步建立,命名和认定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本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人选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有2项,省级名录的有14项,市级的有52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41名,市级传承人115名。
    景德镇市坚持在保护优秀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同时,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老城区众多老瓷厂的资源,以老工厂、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为核心,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昔日的雕塑瓷厂、建国瓷厂等老陶瓷工业基地正在改造成为具有规模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新兴的陶瓷工业园区正在积极推进宝石陶艺村、汉唐茶文化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建设。2011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民间文化乡土盛典暨“中国乡土文化风采展示推介活动”晚会中,景德镇市陶瓷产业被评为“最具活力传统文化产业”。据统计,该市现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近3000家。2011年1至10月,该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陶瓷文化游 渐入佳境
    景德镇对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光大,不仅保持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保护了民间文化的传统精华,更以雄厚的文化基础促进了陶瓷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极富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历史特色的人文经典,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游开创了别样的天空,推动了陶瓷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陶瓷文化景区景点的建设和重点人文古迹的修复,向人们呈现出丰富生动的“老照片”,多方面地展示了原生态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推动了陶瓷文化游的发展。陶瓷馆、御窑厂遗址及周边文博群、古窑民俗博览区早已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游标志性的“三驾马车”,而新兴建设的中国陶艺中心、中国陶瓷博物馆、民窑博物馆、十大瓷厂博物馆、高岭古瓷矿区、中国陶瓷城、锦绣昌南、红店街、昌南湖、德馨园、青花瓷主题酒店等正在成为陶瓷文化游的新秀,或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独具瓷都传统特色的陶瓷文化活动,为游人零距离接触和参与这些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激活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游的巨大魅力。古窑民俗博览区元、明、清古窑同时复烧的创意之举,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和国内外知名度。“红叶陶瓷杯”陶瓷·旅游高峰论坛、《陶瓷旅游融合发展景德镇宣言》签字仪式的成功举办,有力扩大了陶瓷旅游的影响,为景德镇陶瓷文化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合作环境。“瓷博会”活动、女子瓷乐队表演等等,都为中外游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大餐。
    在开发陶瓷文化游方面,景德镇还注重挖掘和利用现有陶瓷制造业的丰富资源,促进陶瓷工业和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如今,陶瓷股份公司、雕塑瓷厂、望龙陶瓷等企业已开辟了陶瓷工业游项目,还有一些陶企也正在准备结合自己的特点涉足陶瓷工业游,期望通过吸引游人来扩大企业和产品的影响,最终达到扩大市场和销路的目的。
    作为陶瓷文化范畴新成员之一的陶瓷特色旅游,与陶瓷生产和发展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推进了陶瓷和旅游两大产业的互惠共赢、协调发展,成为景德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据最新数据显示,去年该市接待国内游客1581.12万人次,同比增长21.15%,创收78.61亿元,同比增长26.34%;接待境外游客23.47万人次,同比增长20.42%;旅游创汇8054.47万美元,同比增长24.22%。陶瓷产业和文化旅游的联姻,吸引了人们对瓷都的关注与向往,拓宽了旅游的领域,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旅游模式,满足了游人购瓷、赏瓷、研究、探奇、体验、求知等不同需要,给游人带来了更多的收获。而旅游也增进了人们对瓷都的深入了解和对陶瓷的认识与亲近,促进了对陶瓷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并且通过文化的碰撞提升了对景德镇陶瓷的要求,不断影响着景德镇陶瓷的审美意识和水平,带动了陶瓷文化的进一步开放和交流,给陶瓷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瓷龙飞天 指日可待
    回顾景德镇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总括而论,这些年来景德镇陶瓷的确出现了喜人的状况和复兴的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与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扶持分不开:战略规划、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秩序维护,打造园区、促进陶瓷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与沿海产区的产业转移机遇分不开:通过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将国内知名的广东大型陶瓷企业落地景德镇,进一步壮大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与陶瓷企业自强不息分不开:面对市场竞争和发展机遇,当地国有、民营陶瓷企业都能鼓足干劲、迸发活力,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和政策优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2011年9月18日,坐落于景德镇市风景秀丽的昌南湖中一条总长56米、高13.8米的世界最大瓷龙完工。这条瓷龙昂首挺胸,奔腾欲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觉。2012年2月3日,高59米、共11层的世界首座“青花瓷塔”再次亮相该处,与“青花瓷龙”共同成为千年瓷都的耀眼景观。其实,这欲飞的瓷龙和高耸的瓷塔,岂止是景德镇的一道景观,又何尝不是千年瓷都的象征呢。全景式扫描景德镇近年来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曾经攀登了瓷国高峰并创造了国瓷荣耀的瓷都景德镇,一定会像这条青花巨龙一样,蓄势待发,再飞冲天;而书写了历史辉煌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也定会如这青花高塔一般,在世界上确立自已永恒的地位和高度。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马赛克网证实,仅供您参考